联 系 人:吉恩特客服
手 机:136-0866-9917(微信同号)
地 址: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火炬创业园
此前曾有说法,同性恋是来自基因的选择,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追问这一群体背后的行为本质。过去一些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性性行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往往由于涉及人数较少,且没有使用现代基因组分析的方法,并不能验证其有效性。
近日,《Science》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为此问题做出了的解答:对来自英国和美国近50万名个体进行的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调查发现,不存在单一影响性取向的“同性恋基因”。
DOI: 10.1126/science.aat7693
本次研究是一项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合开展的医学和人类基因组项目。研究人员首先对来自英国的生物银行数据库(408995人)和美国的23andMe数据库(68527人)进行统计分类,将至少发生过一次同性性行为的人群称为“非异性恋者”,其他称为“异性恋者”。
接着,他们对其中477,522个“非异性恋”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该技术可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出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就能找出所有的发生变异的等位基因频率。
研究结果发现,在英国生物银行和23andMe的样本中,五个常染色体位点与同性性行为显着相关。其中两个遗传标记与两性行为相关,两个遗传标记单独针对男性、一个遗传标记单独针对女性。这些基因座的跟踪提示了与性激素调节和嗅觉有关的生物途径的联系。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如此,基因组中的这五个位点对同性性行为影响比重不到1%。他们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又利用不同的分析技术发现,当考虑到基因组中许多标记物的所有细微影响时,遗传因素对同性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占到8%到25%。这也意味着,目前未知数量的遗传标记可能在塑造性取向行为中发挥着微不足道的作用。
DOI: 10.1126/science.aay2726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Melinda C. Mills在该篇论文的评论稿中指出,这些数字结果说明,想要利用这些遗传学的结果,从而去预测、干预或者“治疗”同性恋是完全不可能的。人类的各种复杂社会行为,都不可能利用一个基因位点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