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吉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洛阳吉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 系 人:吉恩特客服
手  机:136-0866-9917(微信同号)
地  址: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火炬创业园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动辄两米长的DNA为什么不打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18 浏览次数:1003
打印 收藏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001.bmp

DNA 环能让细菌聚集在局部区域。

Leonid Mirny 在办公椅上转了一圈,抓起电脑的电源线,用手指绕出了一个甜甜圈大小的环。“这就是马达蛋白不断挤压成环的动态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家 Mirny 兴奋地说。

但让 Mirny 兴奋的原因并不是将电脑配件收拾整齐,而是基因组的一个核心组织原则——约 2 米长的 DNA 是如何被压缩到人体的几乎每个细胞中,而没有像圣诞彩灯一样缠成一团乱麻的。

他认为 DNA 不断穿过环状的马达蛋白,从而形成了环。这一过程被称为环挤压,它有助于将 DNA 局部区域维系在一起,与基因组的其他部分分开,甚至还协助了染色体形成一定的形状和结构。

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家也探讨过相似的假说,但在基因组 3D 结构研究大发展的当代,Mirny 的模型,以及美国贝勒医学院遗传学家 Erez Lieberman Aiden 提出的一个类似的模型,让这些假说在分子细节层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模型巧妙地解释了一些知名基因研究项目的数据,并因此备受关注。

然而,这些简单的解释仍然存在争议。尽管人们已明确基因组成环会调控基因表达,并且可能与细胞发育和癌症等疾病相关,但这些模型的预测已经超出了现有实验观测范围。

首先,成环的分子机制仍然是谜。如果主要的候选蛋白如同 Mirny 所预测的那样充当动力“马达”,那它就会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消耗能量。“我的一个物理学家朋友告诉我,‘这就是你的领域中的希格斯玻色子’。”Mirny 说,它能解释基因组生物学***深的奥秘之一,但可能需要多年时间才能获得验证。

尽管 Mirny 的模型与 Lieberman Aiden 的模型极为相似,但辨清谁才是正确的并不仅仅是个细节问题。英国牛津大学染色体研究者 Kim Nasmyth 说,如果 Mirny 正确,“就将是 DNA 酶学界一场彻底的***”,究竟是什么驱动了环的形成“是目前基因组生物学领域***大的难题”。

基因成环

30 多年前,遗传学家就知道基因组可以形成环,使调控因子接近它们所控制的基因,但并不清楚这些环是如何形成的。

多年来,一些研究者分别提出了环挤压理论的不同版本。***个是美国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遗传学者 Arthur Riggs,在一篇被忽视的 1990 年论文中,他率先提出一个“DNA 成卷”的想法。但人们普遍认为首先提出该概念的是 Nasmyth。

按照 Nasmyth 的说法,2000 年的某一天,他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登山后产生了这个想法。那时,他和同事刚刚发现环状的黏连蛋白,这种蛋白复合体的主要作用是在细胞***时帮助分离染色体拷贝。在摆弄自己的登山工具时,Nasmyth 突然意识到,染色体可能是主动穿过黏连蛋白或者相关的复杂凝缩蛋白的,就像绳子绕过登山扣一样。“这似乎解释了一切。”他说。

在一篇长达 73 页的综述中,Nasmyth 用几个段落描述了这个想法。“根本没人注意到它。”他说。就连美国西北大学生物物理学家 John Marko 也没有对此提起注意——正是他在十多年后建立了与 Nasmyth 文字论证相补充的数学模型。

大约 5 年后,Mirny 也加入了该行列。他希望能解释其长期合作者、麻省大学医学院生物学家 Job Dekker 编制的数据集。Dekker 一直在利用 Hi- C 技术寻找染色体不同位置间的物理相互作用。

Dekker 及合作者生成的 Hi- C 快照揭示出了明显呈不同区隔的环,其相互作用发生在 20 万~100 万碱基长的离散 DNA 片段间。

这些“拓扑关联结构域”(TAD)就像一列拥挤的火车上的车厢。人们能在同一节车厢中走动,接触其他乘客,但只有穿过车厢尽头的门才能与相邻车厢的乘客互动。人类基因组长达 30 亿核苷酸,但大多数相互作用发生在局部 TAD 区域内。

其中,一个关键的线索是 CTCF 蛋白。人们已经知道,它在未凝集染色体的每个环的基部与黏连蛋白相互作用。Mirny 的模型假设 CTCF 是黏连蛋白的一个终止标志。如果黏连蛋白只在正在形成的环的每一侧都遇到 CTCF 时才停止挤压 DNA,蛋白就会自然结合在一起。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物理学家 Geoff Fudenberg 表示,提出黏连蛋白发挥了驱动作用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没有人曾在活细胞中,甚至体外观察到过这些马达蛋白发挥这样的作用,但利用这一原理,数据所呈现出的所有不同特征都能得到统一。”他说。

多重发现

Lieberman Aiden 提到,他在 2015 年 3 月的一个电话会议中***产生了环挤压的想法。那时,他和前导师、博德研究所遗传学家 Eric Lander 已经发表了当时分辨率***高、***为详细的 Hi-C 人类基因组图谱。

在电话会议中,Lieberman Aiden 试图解释数据中一个奇怪现象。几乎所有固定环的 CTCF 结合点都有相同的方向。他意识到,作为挤压的终止标志,CTCF 具有固有的方向性。就像同司机不必理会交叉路口中与他们前进方向不同的停车标志,环挤压因子也会一直通过 CTCF 位点,除非终止标志朝向的是正确的方向。

Lieberman Aiden 实验室通过系统敲除 CTCF 结合位点测试了这一模型,并重新绘制了 Hi- C 染色体图谱。得到的数据再一次与模型吻合。2015 年 7 月,团队投出了他们的论文,并在三个月后发表。

实际上,Mirny 于 2015 年 8 月在 bioRxiv 发布的文章用计算机模拟解释了 CTCF 的方向偏好。而这两种模型做出了同样的预测,这使得一些人猜测 Lieberman Aiden 的想法是不是来自 Mirny 的论文。但 Lieberman Aiden 坚称自己独立提出了他的模型。“我们在看到他们的手稿前就提交了文章,”他说。

不过,这两个模型间存在微小差别。Mirny 用来描述他模型的漫画显示,挤压过程由一个黏连蛋白的环完成,而 Lierberman Aiden 的模型中有两个呈手铐状连接的环。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家 Suzana Hadjur 称,在确定黏连蛋白在挤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时,这一机制上的细微差别“***是基础性的”。

此外,Lieberman Aiden 和 Mirny 在黏连蛋白在环形成过程中的核心贡献上持有不同意见。Mirny 坚持该蛋白是成环的驱动力,而 Lieberman Aiden 反对这种观点,他猜测是其他因子在驱动黏连蛋白移动。

细菌电池

可能***接近于证实黏连蛋白发挥着马达作用的实验结果发表于今年 2 月。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细胞生物学家 David Rudner 和同事制作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延时 Hi- C 图谱。该图谱显示,细菌中与黏连蛋白和凝缩蛋白等效的蛋白复合体 SMC 沿着染色体压缩,并以每分钟超过 5 万 DNA 碱基的速度成环。这一速度与研究者所估计的 Mirny 模型在人类细胞中发挥作用所需的速度相当。

虽然,Rudner 尚未证明 SMC 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了能提供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但他表示自己已经很接近了;如果黏连蛋白在人类细胞中的工作方式与之不同的话,他会“大吃一惊”。

到目前为止,关于黏连蛋白究竟在细胞内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的争论仍甚嚣尘上。许多研究者,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 Doug Koshland,坚持认为需要对 Mirny 的看法保有合理的怀疑。“我担心环挤压模型已经被写进了教科书,尽管现在还不是时候。”他说。

此外,Mirny 指出,尽管这似乎只是专家间的学术争论,但如果他的模型是正确的,也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例如,在癌症中,黏连蛋白常常发生突变,CTCF 位点也会改变。人们也在一些人类发育障碍中发现了黏连蛋白缺陷。Mirny 表示,如果环挤压过程是这些疾病背后的原因,或许更深入地理解马达蛋白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但他的主要兴趣仍在基础问题上。他只想了解为什么 DNA 是以现在的方式装配的。与此同时,尽管他的模型对黏连蛋白做了大量假设,但“问题是除此之外,我并不知道任何能解释这些环的形成的其他方式。”Mirny 说。


洛阳吉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吉恩特客服
手机:136-0866-9917(微信同号)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火炬创业园

版权所有:洛阳吉恩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5029662号-1 流量统计:
logo 0379-6023 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