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 系 人:吉恩特客服
手 机:136-0866-9917(微信同号)
地 址: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火炬创业园
一项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新研究中,一支国际联合团队为地球上的水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地外来源。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太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地球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科学家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争了数十年,但至今也没能得到统一的答案。目前的假说主要包括两大类:“外源说”与“内源说”。换句话说,地球上的水是来自太空,还是由地球内部的反应生成?这在今天依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支持外源说的科学家认为,大约46亿年前,在行星形成的***后阶段,一类富含水的小行星——C型小行星(表面含碳的小行星)——或是其碎片撞向地球,为地球提供了水源。而它们落在地球上形成的碳质球粒陨石,就成了科学家验证这个猜想的线索。
不同来源的水有着各不相同的氢同位素比值(也就是氘的相对含量)。因此,科学家分析了碳质球粒陨石中水的氢同位素“指纹”。如果陨石的氢同位素组成与地球的水相符,科学家就能推测:C型小行星是地球水源***可能的来源。
然而,测量结果却令人失望:尽管有一部分碳质球粒陨石的氢同位素与地球的类似,但更多陨石样本的氢明显比地球的更重。这样的结果说明,如果外源说是正确的,那么除了C型小行星,一定还有氢比地球更轻的来源,这样才能平衡地球上水的氢同位素比值。
这项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新研究,使用***先进的原子探针层析技术检测了来自另一类小行星——S型小行星——的材料。S型小行星的主要成分是硅质,它们比C型小行星更接近太阳。研究团队分析的样本来自糸川小行星,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曾经造访了这颗S型小行星并收集了岩石、矿物颗粒样本,于2010年送回地球。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使得研究团队能逐一测定样本颗粒中的原子结构,从而探测单个水分子。他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水隐藏在尘埃大小的颗粒的表面之下。那么,这部分水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研究人员指向了太阳风的空间风化作用。
太阳风主要是由氢和氦粒子组成的喷流,持续由太阳向空间的各个方向射出。当太阳风中的氢离子撞向小行星,或是撞向漂浮在空间中的尘埃颗粒的表面时,它们可以穿透数十纳米,在表层之下影响着矿物的化学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氢离子的空间风化作用能使矿物产生足够的氧原子,从而与氢离子结合形成水。
另一个重要信息在于,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太阳风中氢的同位素比值很低,因此由这部分氢反应产生的水,也正是科学家希望找到的氢更轻的水源。
▲太阳风在糸川小行星表面创造了水分子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在早期太阳系中,空间里充满了尘埃,而太阳风的作用使得这些尘埃颗粒、S型小行星与此前提出的C型小行星降落至地球表面,共同构成了地球海洋来源的一部分。
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Phil Bland教授表示:“原子探针层析技术使得我们能看见难以置信的细节,深入探究颗粒表面50纳米厚的成分。这个经过空间风化作用的碎片边缘,包含了足够多的水。当我们等比例放大,就相当于每立方米的岩石含有20升的水。”
至此,这项研究为地球上水的外源说提供了全新的支持依据。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夏威夷大学教授John Bradley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小行星表面可以产生水,并且进一步印证了太阳风与富含氧的尘埃颗粒作用,能产生水。由于在行星形成之前,尘埃在太阳星云中非常常见,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太阳风的作用,而通过这个机制形成的水与行星系统中水的起源直接相关——当然,地球海洋可能也在此之列。”
RNA提取磁珠属于纳米生物磁珠的一种,主要作用是用于核酸提取过程中的RNA提取,粒径分布在500nm左右,是洛阳吉恩特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高分子纳米磁性微球,该磁珠悬浮时间长,磁响应时间迅速,对DNA甲基化过程中的提取环节提供良好的支持,可明显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并在提取结果上保持稳定,配合核酸提取仪,更能实现快速的RNA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