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 系 人:吉恩特客服
手 机:136-0866-9917(微信同号)
地 址: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火炬创业园
在过去几十年里,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直径从几微米到纳米级别不等)几乎无处不在,从海洋深处到极地冰盖,从空气中到我们的饮用水,微塑料的身影无处不在。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塑料制品的日益普及,这些微塑料不仅在环境中积累,而且逐渐渗透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成为潜在的健康威胁。
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报道“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人体内尤其是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正在显著增加。这项研究通过对2016年和2024年两期尸体样本的比较,***揭示了微塑料在人体内的积累趋势,尤其是在肝脏、肾脏和大脑中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远高于肝脏和肾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塑料在大脑中的浓度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已诊断为痴呆症的个体中。这一发现不仅让人震惊,更引发了对微塑料是否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之间潜在联系的广泛讨论。
微塑料污染的源头是多方面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包装、衣物纤维的脱落、工业排放等。尽管微塑料的存在早已被发现,但它们如何进入人体、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它们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仍然是科学界亟待解答的问题。特别是在大脑这一至关重要的器官中,微塑料的积累是否会干扰神经功能,甚至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仍然没有定论。
这项研究的发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环境污染正在以一种我们未曾完全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健康。微塑料是否能成为未来疾病的“隐形杀手”?它们在大脑中的沉积是否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因素?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的科学探索,而这项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数据。
微塑料的全球蔓延:你我身边的隐形威胁
微塑料一般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或碎片,它们可能源自塑料制品的降解过程,或者本身就是生产过程中就已制造出的微小颗粒。这些塑料颗粒因其体积小、坚固耐用以及化学稳定性强,难以自然降解,因此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难以清除。
研究显示,微塑料的积累与时间密切相关。2024年样本中,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普遍高于2016年的样本,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塑料在人体中的浓度不断上升。具体来说,2024年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浓度为4917 µg/g,而2016年样本中的浓度为3345 µg/g。这一趋势反映了微塑料污染的逐年加剧,特别是在大脑等关键器官中的积累。随着环境中微塑料浓度的升高,人体内的微塑料积累也在持续增加。
微塑料(MNP)在样本中的浓度(Credit: Nature Medicine)
微塑料浓度的整体分布: 图a显示了肝脏、肾脏和大脑中微塑料的浓度,样本来自20-28个不同参与者。数据显示,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肝脏和肾脏(P < 0.0001),通过两组间的统计比较(Mann-Whitney检验)得出显著差异。此外,2016年和2024年的大脑样本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通过两样本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了验证。
RNA提取磁珠属于纳米生物磁珠的一种,主要作用是用于核酸提取过程中的RNA提取,粒径分布在500nm左右,是洛阳吉恩特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高分子纳米磁性微球,该磁珠悬浮时间长,磁响应时间迅速,对DNA甲基化过程中的提取环节提供良好的支持,可明显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并在提取结果上保持稳定,配合核酸提取仪,更能实现快速的RNA提取。